金文作品 | 金文知识 | 加入收藏 金文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金文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金文转换器

当前位置:金文网 > 金文杂谈 >

书法杂谈:从于明诠说“学书法从哪开始学都一样的!”说开去

时间:2023-09-23 01:08:38 编辑:金文君 来源:金文网

作者:纵横书法

山东的于明诠教授曾说:“学书法从哪开始学都是一样的"!

看到这句话,感触颇深。

本人从小在父亲的规束下习颜楷,也没有老师指导,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写的跟字帖一样。那个时代,我们用的基本都是描红字帖,就是那种用电脑从原碑抠出来把每个字单独放在米字格里的字帖。

期间无意中遇到一本隶书字帖,自己偷偷练,被父亲发现,立马制止,必须练楷书。颜柳欧赵,四大楷书家的楷书,必须从其中一家出发。这样断续练了四、五年,后来因为学业住校就断了。

再后来接触书法已到大学期间了。

老师重新给指明了练习范本,就是按照朝代顺序,从篆书、隶书到魏碑、行草楷等,每个大类选2-3个碑帖练习。老师从来不说哪一笔怎么写,老师只提供一个标准,哪个帖,写成哪样算是基本合格,可以换下一个帖了。

后来走入社会的近20年里,始终在历代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的碑帖里反复穿梭切换,于书法略有体会。

再联想起于明诠教授所言,“学书法从哪里开始学都一样!”

这话,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完全有道理的。

这个道理就在于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的原理一直都没变。

从具体的书写技术来说,书法的笔法、汉字的结构规律、整篇的空间视觉等书法要素自先秦及更早的甲骨文、金文至明清乃至民国诸体都是一脉相承的。变的只是时代风貌和个人气息。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宜”。

何止是“用笔”,本质上来说,“结体”也“不易”。变的都只是外在形状,内在原理没变。

或者,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向去解读赵孟頫的这句名言,“用笔”和“结体”都“千古不易”,“用笔”和“结体”都可“因时而宜”。

既然书法的内在原理没变,那么,不管学哪种字体,不管从哪里开始,都是可以的,也都是要弄明白其中的基本原理。

只是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不同时代的书法传递给我们的气息会略有差异。

从某一个帖开始是学基本原理,从这个帖铺开来往其他各种帖学习是为了强化对书法原理的理解以及拓宽审美范围。

但是!

于明诠教授忽略了人的一个特质,人的肌肉及神经是有记忆功能的,某一个门类里,初次接触的东西往往会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记,甚至是一辈子的印记。

学习的第一本字帖往往影响着书家几十年之后的审美选择。从这一方面来说,学书法,从哪里开始又显得尤为不一样。

就像假设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一个从颜真卿的《颜家庙碑》入手,一个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入手。在往后的学书道路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分化是必然的。

当然,不同的审美方向是很难去给区分高低之别的。就像米芾、苏轼、黄庭坚。如果抛开社会发展产生的价值观,仅从视觉感官来看,他们三位的高低就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就不存在什么宋四家排名顺序了。

但历史终究给了宋四家排名。这就牵涉到文化上的问题及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了。

这与于明诠教授说的另外一段话似乎也是关联的。

于教授说,大意是,书法艺术可学不可教,或者说入门可教,核心的东西不可教。

从个人看法来说,我也是非常认同这段话的。

书法可教的部分只是书法的基本原理,就是赵孟頫说的这个“千古不易”的部分。超过这个部分的东西只能靠自己去学,去悟。

古人说王羲之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最先是描述王羲之这个人的,后来用来描述王羲之的书法。这八个字与王羲之的书法到底有没有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是真正教不了的。“龙跳天门”是一种动态,“虎卧凤阙”是一种静态,这两种状态产生的视觉联想可能跟王羲之书法里不同的字、不同的片段产生的视觉联想是统一的。这个东西确实没法较。

再比如说古人评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庄者,爽爽有一股风气。”评王献之书法,“如河洛间少年......"这些是说的都是书法里面的气质,这种气质没法具体解释,所以确实不可教。

今人陈忠康先生说,大部分人是二、三十岁时喜欢米芾,四十岁喜欢苏东坡,五十岁喜欢黄庭坚。

我猜想,米芾书法左右摇摆幅度很大,用笔刷字,意气风发,痛快淋漓,与大部分人二、三十岁时的人生状态很接近。苏东坡的书法敦厚温和,沉厚老练,又不失率意天真;黄庭坚的书法沉着痛快,如长枪大戟,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味道;那么,这些气质都与人生的某些状态相吻合。

书法,是表达人自我情感的艺术,是表达人与社会相处的人文观的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相处的世界观的艺术。

我想,这才是书法的核心,也是书法不可教的部分。

Copyright:2014-2023 金文转换器 www.9370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