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中庸》
以上是《中庸》里开头和结尾的两段话,起于修身,终于平天下,谈的是立身平天下的根本原因——看不见的德。
君子之所以慎独,是害怕自己离道而无德,不能率天性而失天命。贤君以轻柔的好似毫毛的明德代替可见可闻的声色来教化百姓。也就是说,古时的贤人君子都十分重视无形的因,只有这样才会结出有形的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一也,教育并不例外。
今日之人不然也,孔子有言:吾未见有好德甚于好色者也。这里的色是声色犬马的色,说的其实就是人们对于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已经一无所知,只能执着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而不能自拔。所以把下一代成才的可能寄希望于无穷无尽奇技淫巧的学习上,连篇累牍题海的操练中,更有甚者,小小年纪连编程学习都被父母提上了日程,真是徒然无功,舍本逐末之举。
那么教育事业的无形者为谁?
其一,教育的客观规律认知。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教育也有其客观规律和步骤,四岁前奠定幼儿优秀的性格,四到十三岁锻炼孩子端正的心性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十三岁以后开始独立学习,鼓舞他们追寻崇高理想,培养远大志向,成年之后,立业成家,志心笃行。这也是重积德,无不可的具体应用了。幼童时施下的文化底肥,将会为孩子成年建功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至于百工技能,何必急于一时,非要在孩童塑造性格,形成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志向的时候硬要塞给他们呢?
其二,教育者的高度。
我们来看一下教育原来的意思。
“教”的甲骨文如下: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攴);左下方是个“子”字,表示小孩,“子”上是两个交叉符号(爻),表示鞭打的痕迹;整个字形“教”是会意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
“育”的甲骨文上部是一个女子,下部是一个倒着的子,会妇女生子之意。金文从母。小篆承接甲骨文、金文。隶变后楷书写作“育”。
教育连在一起,不啻于重新生人。第一次生育是父精母血给予的肉身,第二次则是用教化的方式塑造一个合于天道人伦之人,此之谓教育。孩子想要成才,谁来督责极为关键,这和父母身体状况决定了其所生育孩子的体质一个道理。归根结底,就是启蒙老师-父母以及后面的授业恩师们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了。父母学习不能停止,因为孩子离不开家庭的文化熏陶,而且还能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老师,到底是不尽负责的职业老师,还是句读之师,抑或是大道之师,这对于孩子未来行稳致远至关重要。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胸有成竹》
节叶为累,难免踟躇彷徨;胸有成竹,方能一气呵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希望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都要重视优秀华夏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江山代有才人出离不开每一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