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图书馆旧址沿孤山路继续向西行,走过楼外楼酒店,西侧有一堵粉墙黛瓦的传统中式院墙,院墙东边开有一座月洞门,红漆双开木门。门洞的上方,有一块黑字黑框青底的石刻匾额,为沙孟海先生于一九八二年夏题写的“西泠印社”;门洞右侧墙上,有一块以青石板为底的石碑,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泠印社”,由国务院于2001年6月25日公布,省政府立;门洞左侧墙上,有两块黑底金字的大理石碑,上方石碑注明:“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方石碑注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石篆刻(西泠印社)”,2006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
这里就是孤山路31号-西泠印社。
早在1961年,西泠印社就已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西泠印社以孤山后山路杜月笙旧居的建筑为馆舍,筹建了中国印学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获得“西泠印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1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值清末,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于是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了印社;因社址临近孤山南麓西泠桥畔,故取名“西泠印社”。
1913年,举行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时,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发展社员,公推近代艺坛巨擘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印社经过十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西泠印社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风,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
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他们和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
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民间艺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自1913年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西泠印社至今共有七位社长,分别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
西泠印社坐落于西湖景区孤山的西南麓,现在的社址围墙范围东边为楼外楼酒店和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西侧为俞楼即俞曲园纪念馆,北接中国印学博物馆和北里湖,南面即孤山路,路南侧就是西湖。
社址内主要建筑基本于清末民初时期,由当时的社员个人出资建造,风格均为中式的传统建筑。总体布局可分为四组园林建筑群,包括山前的柏堂建筑群、前山的山川雨露图书室-凉堂建筑群、山顶的观乐楼-华严经塔建筑群和后山的还朴精庐-鉴亭建筑群。因为是不同时期不同社员出资建造,故各组建筑群布局又相对独立,各自依山势高低而造,虽没有了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依旧不失精巧、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有“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的美誉。建筑建造的年代久远,期间经过多次的维修,最近一次为2022年上半年迎接杭州亚运会的维修,现在社址内的建筑都已经焕然一新,只可惜没有了历史建筑的沧桑年代感。
社址内还有四口天然泉眼,即“西泠四泉”,沿山径一路曲折盘旋,于绿阴丛中穿行,泉水冷冽清幽。四口泉眼由下而上,依次为印泉、潜泉、文泉、闲泉。在山坡石壁上或泉眼石窟边,还有不少石刻和摩崖题记,名人墨迹触目可见,都是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的价值。
柏堂是西泠印社第一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位于竹阁东、莲池北,面宽九间进深六间,歇山式屋顶,铺着传统的灰瓦。屋檐下的额枋和挂落,以及檐柱上的牛腿,都保留了传统木雕,只是可能为现代机械加工的,木雕工艺细节就没有那么精美。堂屋四周的外廊环绕形成回廊,回廊边有美人靠供游人歇息。
据《咸淳临安志》载:“陈文帝天嘉二年建广化寺,寺有当时所植二柏,其一已枯。东坡作孤山二咏序云: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曰柏堂。”此为柏堂最早源起。苏东坡有诗咏之, “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嘉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高度赞誉了堂前古柏坚悍如金石的风骨。
《西泠印社志稿》载:“原迹久圯,清光绪二年重建,俞樾题额。”堂前柏树为1983年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纪念会时补种。柏堂大门门楣上挂有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隶书匾额“西泠印社”。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对联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员胡宗成所撰。
室内陈设按江南厅堂布置,家具多为仿明式,配以木刻对联、各式绘画。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屏风上方悬有 “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曲园手书,旁边有一对联“大好河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大厅中间的两排柱子上又分别悬有两副对联,近门一侧在大门背后的为“易雨易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再后的对联为“访三老碑亭东汉文留遗迹在,问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断桥边”。此外,在柏堂四周墙上还悬挂有印社四位创始人和前后七任社长的人物喷墨画,同时还配有文字介绍。
现存竹阁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位置在莲池西侧,柏堂右前方。竹阁为不对称的传统建筑,坐西朝东、面宽四间、进深三间的清式建筑。同样歇山式屋顶,铺着传统灰瓦,额枋、檐板和檐柱牛腿等样式与柏堂保持一直。竹阁东侧和北侧有檐廊,檐廊边为美人靠;西侧与印廊相连,印廊里有石鼓以及其他印鉴展品;按照中式传统的建造规则,堂屋居中左右应为奇数对称,竹阁南侧本应该也有檐廊,不知是后期封闭了檐廊还是原本就没有檐廊的设计,现在的南侧没有檐廊,而是比北侧多出一间,格栅木门直接朝外面对花园。
竹阁正门额枋上的匾额中“竹阁”两字为篆书体,是浙江著名书画家诸乐三先生所书。两旁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由丁上左撰写,是已故副社长王个簃先生的行书。
寻其历史,可上溯至唐代。其兴衰变迁,文献多有记载。据《咸淳临安志》载:“旧在广化寺,柏堂后有小阁,多植竹,白公每其间,遂以名。”《西湖志》载竹阁原为唐代古迹,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命人所筑。“小阁多植竹,白公(居易)每偃息其间,遂以名。”白居易还著有《宿竹阁诗》,诗曰:“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只此是玄关。”苏东坡也曾题诗曰:“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 《钱塘县志》亦有记载:“旧在孤山,杭人因祀白公于此,宋徒置北山方化院,而阁已废。明嘉靖二十四年,太守陈一贯又建,仍祠白公。”
山川雨露图书室,建于1912年,是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此屋阅沧桑,幸比邻竹阁柏堂,劫火犹留一净土;同人寿金石,愿追溯秦符周钵,瓣香岂仅八先生。”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先生对此作有诠解。“山川雨露图书室”匾额,系清代文人翁方纲手书。会稽陶在宽手书楹联一副:“湖胜潇湘,楼若烟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无故今,登山远览属骚人。”这里原为印社诸子论印处,1956年辟为西泠印社金石书画供应部,现作为印社产业经营用房。
仰贤亭,为明代故迹,但年久为墟。现有建筑为1905年印社初创时期所建。1905年春(光绪三十一年),印社诸君筑亭于此。创始人叶铭博考志承,追踪往哲,题额曰“仰贤”,承袭了明天顺间胡郡守所题旧名。
仰贤亭是封闭式建筑小品,粉墙黛瓦,古朴雅致。东侧有长长的连廊与宝印山房相通,西侧与山川雨露图书室相连,中间有甬道通往屋后的花园泉池。仰贤亭朝南面半敞开,两侧有木制栏杆,中间有台阶通亭前的观景平台,上方匾额“仰贤亭”为沙孟海于1979年9月书,两旁行书十四言联由金鉴书:“先生扇莲社清风刻画六书负鸿博,胜地是桃溪深处渊源一派溯龙泓”。朝东面和朝西面各开有圆形门洞,朝东面的圆门洞上方匾额为赵朴初题写,朝西面的圆门洞上方匾额为王个移题写。
亭内陈列有介绍丁敬、郑板桥、赵之谦等印人的石刻画像和题赞,正中安放有一张石圆桌、一条石凳。石桌周围长约八尺五寸,边缘厚约三寸,上面刻篆书铭文一篇:“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在铭文的右边镌有“宣统二年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铭,王寿祺篆,叶铭监造,吴隐刻石”款识。
宝印山房,始建于1912年,为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失火焚毁,于1974年原地重建,集中邀请了当时建筑设计界精英,恢复它原来的风貌。同时以小曲廊与仰贤亭相接。
门楣上悬西泠八家之一赵之琛所书“宝印山房”匾额。两旁又挂有清道人李瑞清所书金文五言联:“天地有正气,山水函清晖。”(此联曾挂遁庵)联语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诗句而成,显人杰地灵之意。
宝印山房正门内上方的匾额“东壁图书府”,为唐云1983年所书。(原福连精舍在宝印山房左,置书五橱,分标东壁图书府五字。)
1977年整修后,辟为外宾门市部。多年来,曾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际友人和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各类来宾,现在是印社产业经营场所。
四照阁,原为宋代古迹,始建于宋初,为都官关氏之别业。明天顺年间,郡守胡湍建仰贤亭于此址。成化年间,布政使宁良仍以四照阁颜之,后又废。旧阁位置在现华严经塔处,年久阁废。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杭州人汪承启为文记之,文中用“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的优美诗句描绘了四照阁的景致。1924年,印社建造华严经塔,便把四照阁迁建于凉堂之上。门楣上挂有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所题“四照阁”匾额。两旁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社长刘江篆书。阁内临湖一面还挂有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八十八岁时所书“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楹联。四照阁四周皆为明窗,遥对外西湖三岛,为眺望湖山极佳处。
现在的四照阁为坐南朝北,面宽六间进深六间的传统中式建筑。歇山式屋顶,铺着传统灰瓦,飞檐翘角,屋檐有瓦当和滴水。四周为玻璃格栅窗和门,屋里采光极好,观西湖风景位置极佳。
题襟馆,又名隐闲楼,建于1914年,由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友哈少孚、胡二梅、王一亭、毛子坚、吴昌硕、吴石潜等募集书画易资, 为上海题襟馆书画会在杭州的艺术活动场所。
“良友重逢聚德门,相交如水淡无言。人来海上新诗笔,客满山中旧酒痕。格界乌丝文采艳,裙题白练墨华存。从今佳话留孤屿,异地如闻笑语温。”
题襟馆在四照阁的东北侧,可沿着台阶而上。东侧依靠着围墙,围墙另一边即为楼外楼酒店。建筑为传统的中式风格,但整体呈比较少见的“”型,可能是因地势而造的缘故。前侧凸出的堂屋面宽三间,攒尖式屋顶,铺着传统灰瓦,玻璃格栅木门,屋前有门廊。后侧房屋与前侧相连相通,为砖墙木窗结构,朝西侧开有玻璃格栅木门。
现在的“题襟馆”匾额,由金尔珍1914年题书,馆门廊东侧墙壁上有山阴任伯年1886年画《吴昌硕饥看天图》刻石,上题“看天图”,旁曰:“仓硕先生吟坛行看子”,归安杨岘在画的左上角题有长句。
《吴昌硕饥看天图》旁边为杨憩亭所画《赵撝叔(赵之谦)小像》刻石,石高73厘米,宽32厘米,右上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璚题记。
题襟馆前空地是眺望西湖的上佳地方,站在平台前沿眺望西湖,只见西湖如一幅水墨山水长卷在眼前铺展开来,令人心旷神怡,故有“宜雨宜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之美誉。
鹤庐,题襟馆北墙右侧有一圆形小门,从此进入经连廊便可到另一建筑鹤庐。
鹤庐1923年由丁仁捐资在题襟馆后建造,与题襟馆相连,以其号名。门楣隶书匾额“鹤庐”,吴让之书。门两旁楹联,观津老人撰、清道人书联,上联“梅鹤为邻小坐依然图画”,下联“莼鲈下酒故乡无此湖山”,上下联第二字藏有“鹤庐(鲈)”。鹤庐现在主要作为印社接待社员和重要来宾聚会、交流、雅集的场所。
鹤庐下为印社北门-石窟门,垒石而成,上有石梁,下有石门,沿阶而下通里西湖。石窟门门楣约长一米,上刻行书“湖山最胜”系康有为1919年手书,后勒于石。石门两旁对联:“高风振千古,印学话西泠。”佚名,石门外墙旁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观乐楼,位于华严经塔西,文泉北面,1920年由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重孙吴善庆捐资所建,用来纪念吴氏祖先季札,丁仁撰文,吴昌硕书丹,勒碑记之。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公子,曾访问鲁国,请求聆听观看周朝等的音乐舞蹈, 观乐就由此得名。
观乐楼为面宽六间、进深三间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歇山式屋顶,铺着传统灰瓦。一楼和二楼屋前都有檐廊,一楼堂屋前侧中间为三扇对开玻璃格栅木门,平时只有中间木门敞开着,两旁为连排的玻璃格栅窗;二楼堂屋前侧中间也为三扇对开玻璃格栅木门,只是两旁为木隔板,中间只开了一扇对开窗;二楼檐廊前有万字纹格栅的木栏杆;楼房的其他几面均为砖墙,每一面每一间房都只开了一扇窗。
1974年观乐楼在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指导下进行了整修,1983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前夕,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前夕对观乐楼两次进行了大修。2022年为迎接杭州亚运会,观乐楼也进行过翻新修缮工程。
1927年夏,吴昌硕曾小住西泠印社观乐楼。1957年观乐楼辟为吴昌硕纪念馆,并将原吴昌硕为题襟馆所题之联移至观乐楼,上联“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下联“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此联原由吴昌硕书,现所挂之联为诸乐三1979年书)
观乐楼室内外悬有多对楹联,一楼大门上方的行书匾额“吴昌硕纪念室”,由沙孟海书;一楼大门两旁的对联为韩靖庵书:“劚云起高阁,叠石疏浚泉”;联旁还有一联,许炳璈撰,程十发(1979年)书:“合内湖外湖风景奇观都归一览,萃浙东浙西人文秀气独有千秋”。二楼檐廊额枋前的匾额“观乐”,隶书,佚名;二楼门旁一楹联,为任堇1921年撰并书:“得无官失求夷日,尚有闻歌识雅人”。
一楼堂屋正中上方,挂着沙孟海书匾额“一代宗师”,下面安放着吴昌硕先生半身铜像,有基座。像高85厘米,基座为石质,高110厘米。基座正面书有“吴昌硕先生像”。铜像由日本雕塑家西常雄于1980年创作,后赠送给西泠印社。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曾经于1921年创作了吴昌硕先生铜像一尊并赠与吴昌硕,后转赠给印社。但在“文革”期间被毁,1979年日本友好人士小林与三次获悉后,与青山杉雨等组建“吴昌硕先生胸像复原委员会”,着手胸像的复原工作。此时,朝仓文夫已经作古,原铜像模型也在地震中散失,便请朝仓文夫的高足西常雄重新创作一尊吴昌硕半身铜像。并于1980年,组织“吴昌硕胸像赠呈友好访问团”将铜像带到杭州,赠与印社。
观乐楼檐廊东墙上的“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碑长162厘米,宽84厘米。隶书,18行,行30字。为1920年时,由仲夏丁仁撰文,吴昌硕书写,王福庵篆额,叶铭刻石。
观乐楼东南,立有一青石碑――“吴昌硕、日下部鸣鹤 结友百年铭志碑”。
华严经塔,位于观乐楼的东侧山顶平面正中,是印社建筑制高点,为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此处原为古四照阁旧址,1924年西泠印社同人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于原址建华严经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 经塔呈八角形,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过处,似有铃声泠泠成韵。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底层刻有佛教《华严经》经文。
遁庵与还朴精庐位于小盘谷以西平坡上,造型优美,相互连接。两座建筑均和创始人吴隐及其后人有关。
遁庵为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的砖木结构楼房,屋前和左右两侧有檐廊,歇山式屋顶。屋前中间堂屋为三扇对开的玻璃格栅木门,两边厢房为格栅木窗,窗下方为青砖墙,只是墙面经过维修贴着的是仿青砖外墙砖。房屋左右两侧及屋后都是砖墙,粉刷了白灰;屋后外墙开了三扇窗,中间一扇为八角窗。
遁庵:起名于1915年,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别号。
吴隐“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光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匾额“遁庵”,朱祖谋书。
庵堂柱上有一隶书六言联,为张祖翼所写:“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正是承吴隐之意,言有才德的君子擅甘心退隐,就没有烦闷之虞,并且能继续发扬大德。门旁两侧有联,丁上左撰:“趣洽情自超信知翰墨有真乐,造极境忽辟漫从诗画记因缘。”
现遁庵绿竹成林,四时花卉成阴,环境十分雅致。
还朴精庐: 还朴精庐建于1919年,为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首任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题记“以还朴名之”。还朴归真,正切合了大师心意。
其前篆书四言联曰:“君子好遁,弥勒同龛。”(此联曾挂于遁,为吴昌硕先生七十二岁时题写。
还朴精庐处于遁庵的右前方,悬山式屋顶,左前檐角与遁庵的檐廊相连。精庐四面均为玻璃格栅门或窗,屋内采光极好,又地处印社西端,西湖苏堤眺于眼前,其下为鉴亭,现为印学博物馆组成部分。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精庐里春意盎然,自然之风扑面而来,正是最佳赏景之所。
汉三老石室位于观乐楼西南、文泉西侧,室内藏有距今约1900多年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
汉三老石室为存放《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而建,整体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宝顶也是小宝箧印经塔造型,在建筑艺术上也是有很高价值的。从正面看,石室四周有树木,好似建在山冈之上,其实石室一半是建造在悬空的石板之上。转至石室左侧,沿着条石台阶下行,就能清楚看到石室后方由四根石柱支撑。
此碑碑文基本完好,记录了一位名通的汉代地方官“三老”祖孙三代的名字(讳字)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忌日),“三老”是汉代官职。全碑通计二百十七字,字画浑厚遒劲,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此碑堪称是一方价值连城的国宝,有极大的历史和文字研究价值,被誉为“浙江第一石”。
保存这一瑰宝,使以保存、研究金石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珍贵实物,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堪称独树一帜。而这“三老碑”如何辗转来到西泠印社,其中还有一段佳话。
清咸丰二年(1852)6月,浙江余姚客星山下的严陵坞村一村民在山里取土,挖到一块较为平整的石料,运回村里,留作日后垒砌“甃基”(墓壁)用。村民清除该石上的泥土后,发现竟是块有字的石碑。当地诸生宋仁知道后,便通报余姚富绅、“金石癖”周世熊(字清泉)前来辨识。周世熊根据其文字记载内容与字体笔法,认定这块石碑非同一般,便与村商量运回自家庭院“卜日设祭,移置山馆,建竹亭覆之”。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军兵至余姚,周世熊居住的庭园被毁,竹亭被太平军充作厨房,石碑、汉晋砖石倒卧伏地,垒作灶台,埋锅造饭。太平军退后,周世熊见“石受熏灼,左侧黔黑,而文字无恙”,便认为“凡物隐显成毁,固有定数。此碑幸免劫灰,先贤遗迹,赖以不坠”,一定是天意所为,因而更加看重是碑,用心收藏,并以拓片相赠同道。后经考证,三老碑立于汉光武帝时代,对于研究我国碑刻制度及发展和墓志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东汉时期官制与文字、书法沿革的重量级实物。学者、名家纷纷为三老碑题跋作记,始有“两浙第一碑”、“东汉第一碑”之说,三老碑声名鹊起。
据说,1919年,上海古董商、江苏镇江人陈渭泉访得此碑,恐周氏不能常保,遂以3000块大洋从周家购得运至上海,进入古董市场。1921年,有消息说,陈渭泉正遇日本古董商向其求购三老碑。上海古董商人毛经畴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在上海任知事的浙江绍兴人沈宝昌。沈宝昌认为此事不可小觑,古物不应外流,更何况是“两浙第一石”。当即告之浙江海宁人、两任上海海关监督官姚煜,“不忍古物之沦亡”,力阻此碑外流,共商“醵金赎之”。二人将此议通报西泠印社丁辅之等人,引发了一场护宝之争。
“一人守之,不若与众人共守之”,西泠印社遂布告同仁“醵金赎之”,广受浙人响应,社会名流慷慨解囊,印社同仁踊跃认捐,“大雅宏达,共成斯举”。吴昌硕、倪墨耕、何诗孙、陆廉夫、王一亭、商笙伯、高邕之、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石潜等各捐献书画印谱十件,古画三十件,举行义卖。“不旬月而事集”,共65人募集大洋11270元,浙江督军卢永祥及其部下陈乐山、潘国纲二位师长,绍兴籍上海知县沈宝昌,海宁籍前清遗老姚煜,湖州首富张均衡,嘉兴在沪实业家姚福同,嘉兴闻人徐钧,南浔“傻公子”刘承干,乌镇在沪大商人徐棠宇,文化名人俞寿璋、蒋汝藻等都伸手相助。捐款中的8000大洋向陈渭泉赎碑,余款用于筑室庋藏。最后选址观乐楼旁,连同社藏北魏、元至明墓志石刻等,并摹刻宋拓先秦石鼓十枚,一并永久保存于石室内。
1922年7月石室落成,由社长吴昌硕作《汉三老石室记》,以志其事。至此,三老碑归藏西泠印社,呼应了印社宗旨,成为镇社之宝,为迎接西泠印社成立二十周年献了一份大礼。
三老讳通,字小父。庚午忌日。祖母失讳,字宗君。癸未忌日。(以上右框第一栏,四行,行七字,共二 十一 一字,字径八分)
掾讳忽,字子仪。建武十七年,岁在辛丑,四月五日辛卯忌日。母讳捐,字谒君。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 甲戌忌日。(以上右框第二截,六行,行六至九字不一,共四十六字,字径九分)。
伯子玄,曰大孙。次子但,曰仲城。次子纡,曰子渊。次子提余,曰伯老。次子持蒺,曰仲雍。次子盈,曰少河。(以上右框第三截,六行,行六字、七字,共三十八字,字径寸余)
次子邯,曰子南。次子士,曰元士。次子富,曰少元。子女曰无名。次女反,曰君期。(以上右框第四截,五行,行五字、六字,共二十九字,字径寸余)
三老徳业赫烈,克命先己,汁稽履化,难名兮。而右九孙,日月亏伐,犹元风力射。邯及所识祖讳,钦显后嗣,盖《春秋》义,言不及尊,翼上也。念高祖至九子未远,所讳不列,言事触忌,贵所出严及焦,敬晓末孙,蒲副祖徳焉。(以上左框三行,行三十至三十一不等,共八十二字,字径寸余)
汉三老石室的外墙石柱上,刻有多幅民国时期名人题写的楹联及匾额。
石室门楣上的匾额,为楷书“漢三老石室”,落款为“癸亥秋仲,八十一叟 馮煦”,即1923年秋,由81岁的冯煦老人书。
石室外墙石柱上有楹联三幅,其中正门旁有楹联两幅,朝观乐楼侧有楹联一幅。另外,在石室后侧,支撑石室的石柱还有一幅楹联。
正门近门侧石柱上的楹联,释文为“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旁款为“中元乙丑旾日 钱塘丁上左撰长乐黄葆戊书”,即1925年春天,由丁上左撰,黄葆戊书。
正门外墙两侧石柱上的楹联,释文为“我思古人有扁斯石,其究安宅莫高匪山”,旁款为“甲子孟春之月 张钧衡集葩经”,即1924年春天,由张钧衡集《诗经》中的联句所书。
朝观乐楼外墙两侧石柱上的楹联,释文为“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旁款为“甲子万花生日,胥云龛主 朱景彝题”,即由朱景彝1924年题。
石室后侧石板下方支撑石柱上的楹联,释文为“西泠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旁款:西泠印社卅周纪盛,癸酉春仲童大年题。
丁辅之(1879—1949),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号鹤庐等。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出生书香世家,杭郡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之孙。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学多能。治印宗浙派,萧淡简静,秀雅纯正,用刀劲健,布局安详。书法以甲骨文著称,绘画偶作蔬果,亦艳雅动人。家藏西泠八家印章甚多,嗜之成癖,摹赏无虚日。辑有《西泠八家印选》、《砚林印存》、合辑《丁丑劫余印存》等数十种印谱刊行,皆弥足珍贵。作品集有《鹤庐印存》、《鹤庐诗词稿》、《商卜文集联》等多种。
王福庵(1880—1960),初名寿祺,又名禔,字维季,号屈瓠,别署罗刹江民,七十岁后自号持默老人。室名麋砚斋、春住楼。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家藏汉魏六朝金石文字拓片甚多,幼承家学,喜集印章,自称“印佣”。工书,凡钟鼎籀隶无所不能。以篆刻名世,继浙派薪传,追溯秦汉,风格典雅蕴藉,秀丽飘逸,淳古厚重,用刀爽挺,精整透雅,史评为近世工稳印风代表大家,与吴昌硕比肩印坛。曾任民国政府中央印铸局技正、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著有《福庵印存》、《麋砚斋印存》二十卷、《麋砚斋作篆通假》等,晚年同秦康祥编有《西泠印社志稿》行世。
叶为铭(1867—1948),又名铭,字品三、盘新,号叶舟。徽州新安人,寄籍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擅金石书画,精金石考据之学,善篆隶,能镌碑,治印宗法秦汉,融会浙派,风格平实安详,朴茂厚重。著有《七十回忆录》、《歙县金石志》14卷、《叶舟笔记》8册、辑有《广印人传》、《再续印人小传》、《二金蝶堂印谱》、《铁华庵印集》、《逸园印辑》、《遁庵遗迹》、《松石庐印汇》等,并编辑《西泠印社三十周年纪念刊》。偕吴昌硕精心选择审定《金石书画录》10册,其原件皆为西泠印社社员珍藏。
吴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别署遁庵。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幼家贫,客杭习镌碑版。年轻时常结伴叶为铭从私塾戴用柏习古文、书法,刻苦研习书画篆刻与文字学。篆刻风格多样,浑朴苍粹,摹汉宗浙,恪守规范。工书法,善山水花鸟画。后移居沪上,经营书画篆刻用品,精心研制“潜泉印泥”,整理出版印谱印论。编有《遁庵印存》、《浙西四家印谱》、《缶庐印存》等印谱几十种,汇拓古铜、古砖、古陶、古泉,又汇集《遁庵印学丛书》25种、《印汇》150余册。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又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书法初师颜真卿,后法钟繇、王羲之,得力于石鼓文,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融书法、篆刻行笔、章法、体势于绘画,形成独特画风,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著有《红木瓜馆初草》、《元盖庐诗集》、《缶庐诗》、《缶庐别存》、《缶庐集》、《缶庐印存初集》4册等。一生酷爱梅花,逝后安葬于余杭超山,以梅为伴。解放后,杭州、安吉、余杭上海等地建有五处吴昌硕纪念馆(室)。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鍴庐、凡将斋。浙江鄞县人,居北京。1947年被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鉴赏家,考古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任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著有《金石学概要》、《中国铜器时代戈戟之研究》、《新嘉量考释》、《石鼓为秦刻石稿》、《汉石经集存》、《中国书籍制度之研究》、《凡将斋金石丛稿》等,印作编有《凡将斋印谱》、《鍴庐印稿》、《凡将斋印存》等。
张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阆声,号冷僧,又署铁如意馆主。浙江海宁人,居杭。1963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家、版本学家,亦善绘画,兼精岐黄之术。曾先后担任浙江高等学堂、两浙师范学堂教员,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浙江军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课课长,教育部视学,京师图书馆主任,浙江教育厅厅长,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务。曾手抄古籍八千余卷,校勘《说郛》、《罪惟录》、《国榷》等十余种,编有《铁如意馆手抄书目录》,著《书法源流论》、《临池随笔》、《铁如意馆碎录》、《临症杂谈》等。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沙村、僧郛等。浙江鄞县人,居杭。1979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著名学者,书坛泰斗。其书法诸体皆精,沉雄茂密,俊朗多姿,气势磅礴,江南及各地胜景多有题迹。篆刻不多作,然朴拙而富韵致,公推大家。曾任中山大学预科中文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秘书,民国教育部秘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编有《中国书法史图录》、《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著有《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兰沙馆印式》、《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近三百年的书学》等。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8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职。赵朴初先生生前十分关心西泠印社建设,多次在京听取汇报,指导工作。1996年,他闻知《西泠艺丛》即将复刊,寄来5000元人民币资助。1997年为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他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给予扶持,并为中国印学博物馆题写馆名。
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居北京。2002年起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早年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散文诗词教学和研究,对红学、佛学等亦有精深研究,学识渊博,涉猎宽广。书法、绘画、旧体诗词有“三绝”之称。为著名文物鉴赏家和鉴定专家,对古代书画、碑帖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非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古体字体论稿》、《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述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
饶宗颐(1917—2018),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居香港。2011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学贯中西,博涉古今,通晓多种语言文字,在传统文史研究和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近东文明以及艺术、文献等多个领域均有精深研究,出版学术专著逾八十种,发表论文五百多篇。精通琴、诗、书、画,擅山水、人物,书法植根于金石文字,行草书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篆隶兼采金农、邓石如之长,自成一格。历任香港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法国远东学院院士等职,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曾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授“儒莲奖”、法国文化部颁授高等艺术文化勋章、香港特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香港艺术发展局颁授“终身成就奖”等多种奖项。2011年7月获国际天文联盟批准,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注,文章内容及部分图片参考了“西泠印社”网站并转载,旨为更好的介绍西泠印社及建筑,如有侵权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