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识杂谈
在中国,酿酒的始祖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杜康,有人说是仪狄,有人说是更早的人,甚至更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总之,酒的由来,各种传说,各种记载,至今不曾有定论。而关于“酒”字写法的来历,也有各种版本的故事在流传。今天就来讲一讲“酒”字的来历。
话说杜康准备研究一种世上从未有过的饮料——即今天的酒,但通过各种努力,却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苦思冥想,这个累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神仙告诉他,若想成功,还须一个引子——即要在这“酒”中滴入3个不同的人的3滴血,且必须赶在酉时之前完成。
第二天,将信将疑的杜康就端着所酿造的“酒”,去找可以滴入血的人。走着走着,他遇到一名书生,于是上前说明来意后,书生欣然应允,文雅地刺破指尖给了杜康一滴血。杜康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一名武士,其人脸红脖粗,声如霹雳,听了杜康的话,武士爽快地刺破手指,给了杜康一滴血。杜康继续前行,但走了好久也不见人烟,马上就快酉时了,还没有遇到第三个人。正在焦急之际,杜康看到远处树下睡着的傻子,睡相不好,口吐黏涎,污秽不堪。但此时时辰快到,杜康也不管那么多,便偷偷扎破了酣睡傻子的指尖,将第三滴血滴入了酿酒坛中。有了这三滴血,待出酒之日,开坛一尝,这酒果然酿造成功了,清甜爽口,醉人心脾。于是,杜康心说准备造一个字,予以记之,即取三点水,寓三滴血做引子之意,因是酉时前集完,右边又加了个“酉”,即成了“酒”。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且版本也非常多,不足为凭。况且“酒”字最早的汉字,水字旁也不仅仅是写成三点。在古汉字中,甲骨文的“酒” 字的中间是一瓶酒,两旁是流出来的酒液;金文是以“酉”代“酒”;小篆则是以“水”为形符,“酉”为声符。呃,文字的演化发展,就不展开了。
与其说这个故事是关于“酒”字的来历,不如说是在讲述一个道理,即“酒可饮不可太饮”。“三滴血”从书生,到武夫,再到傻子,不正是在说喝酒的三个状态么——开始喝时就如书生一样礼让,文质彬彬,甚至吟诗作对,不亦乐乎;而数杯过后,则像武夫一样粗声粗气,酒气冲天,甚至动手动脚,大打出手;再到喝高了就如傻瓜一样,痴呆无状,烂醉如泥,甚至口吐黏涎,污秽不堪……
酒喝到第三种状态不但形象不好,也有伤身体。年轻时,豪情万丈,不太谙世事,身体机能各方面良好,偶尔犯一两次傻也没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如果还屡屡犯傻,则是真傻了。
喝一点酒有保健作用,特别是葡萄酒,被视为健康饮料。在中国明朝的《本草纲目》就描述了葡萄酒的功效:“主治暖腰肾,驻颜色,耐寒”;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医学杂志便发表过论文证实:葡萄酒对癌症、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但我一直相信“是药三分毒”,酒虽好,却莫贪杯。医生与酿酒师建议葡萄酒的饮用量为男性每人每天300~400ml,女性每人每天200~300ml最为合适。
当然,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医生,以上说法正不正确,留待专家去研究。但饮酒要适量,却已形成共识。至于怎样的量才是合适,这要看每个人的体质,有的人对酒精过敏,滴酒也不能沾,有的人天生就乙醇代谢酶比较多,分解酒精的能力强,喝多一点也不会醉。
梁实秋在《饮酒》一文中说:《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至于“酒饮微醺”这个度,还请诸位结合自身的情况把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