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栏目——书法载体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纸张是书法作品最主要的载体。其实,中国书法绵延数千年,除了纸张之外,书法的载体还包括其他很多种自然或人工的材料。
这里,我们试着从“载体”这一视角,对我国书法进行一番观照,希望同读者朋友一道走近先民,了解他们怎样从当时的科技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将汉字、书法,将中华文明的核心和精华,通过龟甲兽骨、青铜、碑石、竹简木牍、绢帛、纸张等不同的材料,精彩完整地保存下来,留给我们大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第二期——青铜器
壹
一说到青铜器,后母戊鼎马上会浮现于我们的脑海。
看,那古朴而雄浑的造型,庄严而神秘的纹饰和繁复茂密的文字,处处弥漫着一种远古的气息。还有那厚厚的、斑驳的绿锈,更是承载着深沉而厚重的历史。夏商周三代的青铜艺术,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它们具有永久的魅力。
青铜器是由青铜制成的器具。铜的硬度不大,锡的硬度更小,但这二者的合金——青铜,却是既坚又韧。青铜铸造的器物结实耐用,而又便于造型。据古文献记载,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前,人们已开始铸制青铜器。商晚期到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繁荣时期,器型多种多样,名目也相当繁多,主要的有钟、鼎、敦、壶、盘、尊、罍、簋、簠等。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写道:“自夏后氏以降,莫不尊器者。”“尊器”之风,使青铜器的铸造越来越讲究,技艺也越来越发达。很多青铜器上不仅铸造了纹饰,还铸造了文字,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铭文”或“金文”。然而,这些纹饰和铭文是用刀刻上去的,还是用笔写上去的?
《中国史稿》中有这样的描述:“铸造器物先做泥模,即用红土塑成要铸造的器物形状,以朱笔画好花纹。花纹的凹入部分用刀雕刻出来,凸出部分则以泥琢好以后加贴上去。在殷墟的窖穴里,曾发现有尚未雕完的圆壶、方卣、方彝等器物的泥塑模型。模型做好后,再依据模型做出各式各样的陶范,往陶范中灌注青铜熔液。待冷却后,撤除陶范,再细加修饰,才供使用。”从中,我们想见铭文的铸造当和纹饰的铸造相同,也是先在泥模上用笔写好,再用刀雕刻出来的。
贰
铭文与书法
《大盂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圆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颈及足上部饰兽面纹。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盂之事。此器铭文字体大小划一,象形意味较浓,如“王”“在”“正”“土”等字中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团块。
《散氏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拓片
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
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其书法结构奇古,线条圆润,体势欹侧,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毛公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拓片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
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 字。全文先追述周代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接着叙述宣王册命毛公,并教导之,还赐以器物以示鼓励。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结体方长,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
《虢季子白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拓片
盘长137.2厘米,高39.5厘米,宽86.2厘米。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
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111字。铭文讲述了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奉命出战,立战功,而于周庙受赏的情况。该铭文字形较大,笔画圆润遒丽,体势于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
叁
诸多铭文中有一热词,那就是“子孙永宝用”。“子孙永宝用”于西周康王时期开始出现,其含义是青铜器制作者希望此器能够永世流传,后世子孙永远珍视该器,并了解与传承铭文中记载的祖先的功德与荣耀。该词组成的句子在西周铭文中使用极为频繁,在一千多件青铜器上出现过,它们使用时呈现出四十多种形式,有“子子孙孙永宝用”“孙孙子子其永宝”“子之子,孙之孙,其永用之”“世孙永宝”“子孙永宝用享”“子孙永保”“子子孙孙永无疆”等等。无论何种形式,都表达了永远珍藏之意。
肆
禹铸九鼎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夏朝建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百姓有九年的储备,国家有三十年的积蓄,朝廷和百姓都日益富庶。九州所贡之金(即铜)年年增多,禹想起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之事。但为免诸侯责备,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州的鼎。后来,九鼎铸成,鼎上还铸有各州的山川名物、奇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借以显示夏王禹成为九州之主,天下一统。继而,“九鼎”成为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