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殷先生
康殷(1926—1999),辽宁义县人,祖籍河北乐亭。中国当代古文学专家、古玺印专家、篆刻家、书法家、画家。曾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他深入研究古文字形,解开千余个古文字字形之谜,发现近百条古文字构造和变化规律,写出《古文字形发微》、《文字源流浅说》、《古文字学新论》、《说文部首铨译》等100余万字理论专著。他与夫人编纂了大型工具书《印典》,书中收古印玺5万余方,猎古谱逾百种。他写的甲骨篆书,具殷墟文字神韵;钟鼎金文,攫商周之精;独创“康氏金石”;绘画兼具中西画风。其著作曾获“国家图书奖”、北京“社会科学 奖”、“优秀图书奖”。被日本行家称为“金石书法重镇”,又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最高奖项“20世纪科学家最高银牌奖”。
康殷先生
临大盂鼎
大盂鼎拓片
康殷临作
康殷篆书作品赏析
老笔纷披 苍劲浑厚
——康殷篆书作品赏析
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康殷,1926年4月生于辽宁省义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秦文协会副会长。
康殷篆书条幅
康殷先生的祖父是一位书画收藏家,受家庭影响,康殷先生从小就酷爱书画艺术,5岁学书法,后攻篆刻、绘画,17岁考入吉林师范大学绘画系,后不甘忍受法西斯奴化教育而休学。时到中年,潜心于古文字字形的研究。康殷先生一生坎坷,解放前生活上不得温饱,“十年动乱”时期又被关进“牛棚”,然而艺术家的求索之心是扼杀不住的,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古文字、书法、绘画的研究。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康殷先生才得以到北京师范学院任教。每逢康殷先生同人们谈起这段历史时,总是激动的说:“是正确的路线、政策给了我第二次艺术生命。我已逾花甲之年,要在人生的有限时间里,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奉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留给子孙后代。”
康殷篆刻
康殷先生学书从六朝楷书入手,一生临过众多各书体的碑帖,曾受到前辈徐悲鸿、王道鸿、容庚、商承祚、钱瘦铁、邓散木等先生的鼓励,经过终生不息地探索实践和锤炼提高,形成了“笔墨饱满和雄浑高古”的书法艺术风格。他正、草、隶、篆皆工,但尤以篆书最为精道。其楷书笃实庄重,行书道劲纵逸,隶书古朴险绝,鸟兽篆精巧细腻和缠绵婉转,篆书苍古浑厚和豪放洒脱,这是书界所共同称道的。他先后出版过6本字帖,所临的甲古图形文、金石文和古诗诗书帖《大康学篆》即将出版。他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展,为我国许多名胜书写碑文、楹联,曾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书法讲座,他的书法成就被电视台拍了专题节目向全国播放。
康殷篆书对联
康殷先生为人忠厚鲠直,敢于直抒已见。对朋友披心示诚,遇晚辈和后学者则循循善诱。他十分重视我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强调书法艺术中“法”的地位,坚决反对狂、怪、野。他主张书法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听其自然的变。同时,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写出新水平。康殷先生曾有“论书”诗云:“古人下笔已绝论,更有刀工妙入神。造化千秋钟异彩,我于此处悟天人。”这不仅是先生刻苦学书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几十年治学的经验之谈。“论书”清楚地阐明了我国的书法艺术自有文字以来,经过历代不断继承创新,已达到“绝伦”的程度,再加上刀匠的雕刻和大自然的“千秋”造化剥蚀,更为书法增添了异彩。书家就是要在这“人力”、“天工”中探索奥秘。
康殷篆刻
对于写好篆书,康殷先生认为应认真学习古文字,懂得一些文字构造规律,并随着古文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开阔视野,改正旧误,不能因为近年的书法热潮就随意敷衍,“率尔操觚”闹出大笑话。他非常赞成白石老人“学我者病,似我者死”的名言,经常告诫后学,学书要学古人,直接临摹古代名迹(篆刻直学古玺印),以近人大作为参考。还要精选自己喜欢和个人性格、能力、爱好相吻合的碑帖——也可以故意选择与自己个性相反的范本,有意识的矫正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要博观古今名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